lapis

lapis

理解以真实为本,但真实本身不会自动呈现

文理之争,凯申定律与精神内耗

文理之争,凯申定律与精神内耗#

date: October 30, 2022
slug: 7
status: Published
tags: 周报
type: Post

1.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浪漫#

冲浪的时候看到一段话: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是属于理科生们的浪漫;
“未曾设想的道路”,这才应该是我们文科生们的追求!“

按照我朝教育体制的划分,文科生和理科生大致可以分别负责社会中文化部分和理工部分。从现实实践来看,这一划分体制已经逐渐不适合现代社会文理融合的趋势,教育改革因此提上日程。

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其中中高端技工的缺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是我朝过去的职校体系相当落后,生源基本来源于该校所在地区最差的那一批学生,而生源质量差,那么培养效果自然也不堪入目。职校生的缺乏和本科生的泛滥使得知识阶层逐步无产化。

当然,知识阶层无产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应当趋势,但是我国的本科大学因为并不重视实践,还因为学历通胀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于是导致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同时,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又极为过剩,情况十分尴尬。

单从表面数据来看,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量相差不大,但是高考录取率却差了一个量级,文科生的就业难度要远大于理科生。我们的社会中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即 “文科生无用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科生太多”。

文理科生这种二元划分,其实源于 58 年开始引入苏式教育以后,高产出比和专业化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在高中阶段更是延续得很久,使得这种文理二分法延续至今。很多人对于理科和文科的理解就仅限于高中那些基础知识(另一个常见的偏见是认为现实中很多人是理科读不下去才来文科)。
但是到了当今的大学,会发现这种划分未必靠谱。因为现在的学科有交叉的趋势,文理交融早已屡见不鲜。就比如说心理学,心理治疗,社会心理之类属于社科,但是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又属于自然科学;再比如经济学、金融学很多都是数据分析和运算:且不说史学也计量化了,就算是被大众当作无用的哲学,一些学校也要学泛函分析、高等代数、偏微分方程等等。
虽然作为人类的知识系统的三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之光,但是身居唯物的世界赋予我们共识: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贡献,直观上划分,那都是纯纯的理工科领域。其顶尖人才的研发今朝一有突破,明日就可能释放经济效益,让蛋糕大一圈,甚至改变生产方式。这个时候再需要一些学科,去研究存量领域的规则,专注于蛋糕怎么分,或者深入文明肌理,让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同调。

== 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贡献,直观上划分,那都是纯纯的理工科领域。其顶尖人才的研发今朝一有突破,明日就可能释放经济效益,让蛋糕大一圈,甚至改变生产方式。这个时候再需要一些学科,去研究存量领域的规则,专注于蛋糕怎么分,或者深入文明肌理,让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同调。==

  • 理工科的人才能够拓宽增量市场的边界,但是人才本身是培养自存量市场的社会中的。文科生应当去研究存量领域的规则,让整个社会能够更加 “顺滑” 的运行
  • 文科生还有一个职能是 “深入文明肌理,让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同调”。以我朝为例,我国的文科生的应有职能应该是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工作”。本质上是要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可惜的是,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文科生似乎很大程度上都在和西方理论亦步亦趋,在意识形态领域节节败退甚至引狼入室,直到近几年中国硬实力上来之后方才在内宣上勉强占据优势。

做意识形态的工作不比让文科生学好数学统计以及编程要低:

它需要在大学阶段,多读书,多洞悉社会的构造,譬如学习哲学,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强,这是一门内功,再去学其他 “外功”,会感觉吐纳自如许多,当然不是让你阳春白雪,而要呼应和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这时候要先把脑子里的优越感放在一边,再去做文化事业。

总结来说,文科生要靠的,一是人心;一是社会的大乱和大治,在国家积贫积弱时,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首先需要出现一帮知识青年呼吁新文化新生活,改造国民的精神面貌,再探索工业化的道路,而在如今正常化的民族国家里,我们有相当多的存量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做的不足,很大原因在于,中国的文科社科还缺少自己的方法论,即使是台面上那些社经大牛们,他们扔掉那些的西方舶来的新自由主义或凯恩斯主义,也寸步难行,西方资本主义对文科知识体系的垄断类似于光刻机一样。

所以我们说到底,还缺少一种底气和先例,去构建未曾设想的道路,对内公平分配,对外和资本主义分庭抗礼,去创造出全新的制度,这或许是让文科有所突破的当务之急吧。

2. 凯申定律#

如果某个社会问题:波及人口数量庞大、在时间上长期存在、在空间上跨越多国或多地,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问题在上层建筑层面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只能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去解决。这种 “肯定” 的程度,与该社会现象波及人口数量、存在的长期性、跨越的广度呈正比。这三个变量越大,说明这种社会问题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无解的可能性越大。

简单说,就是不要觉得:咦,这个解决方案过去几千年怎么就没人想到呢,被我想到了,我可真是个天才。就像你发现了一个课本上没有写的平面几何原理,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你参考书或者论文读少了。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社会问题上居然比过去的古人都聪明,那要么是这个方法行不通,要么是由于生产力的改变导致过去行不通的方法变得能行得通了。

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有些过去的难题,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变得有解决空间了,这个时候也要及时跟进,临门一脚。这就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能搞成拿唯生产力论来当不作为的挡箭牌,那也是不对的,要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我自己的精神内耗#

在半脱离互联网之后,我的精神内耗已经少了大半部分。
当前继续困扰我的因素:

  • 恐音症;针对特定声音
  • 不健康的作息
    其中恐音症的内耗最为严重。

可以想到的解决办法:

  • 带上降噪耳机和兜帽
  • 脱敏治疗
  • 行为合理化,增加包容度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