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碎碎念#
半夜热的睡不着觉,顺便更下博客。恐音症(misophonia)对于医学界来讲还算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最初在 21 世纪初由 Jastreboff 等人首次提出。虽然现在临床案例越来越多,但当前恐音症还没有被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V) 或国际疾病分类 (ICD-11) 所纳入,因此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它。
是的,这玩意还不算一种正经的,公认的心理疾病,但是我生活中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精神内耗都是因为这玩意 —— 一听到特定的声音就极度烦躁,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这种声音上;哪怕是带上降噪耳机也没用,至少 AirPods pro 2 的降噪现在还没办法完全过滤杂音,烦躁依旧。
二、何为恐音症#
1. 介绍#
“恐音症” 一词最早是由听力学家 Jastreboff 等人 (2001) 参考希腊语 “miso-” 词根所提 出的,意为 “对声音强烈的厌恶或憎恨”。它作为一种由日常声音刺激引起的情绪障碍,也被称为 “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症”(Bruxner, 2016)。
一些日常声音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到愤怒和厌恶 (Kumar et al., 2017)。在某些情况下,这一群体会有试图逃离恐音情境的强烈冲动,甚至还会产生暴怒 情绪和行为 (Kumar et al., 2014; Schröder et al., 2013; Tunc & Basbug, 2017)。患者所报告的触发刺激通常都涉及他人发出的口音或鼻音,包括咀嚼、啜饮、吞咽、咂嘴、嗅探、清喉咙和沉重的呼吸声 (Kumar et al., 2017; Sanchez & da Silva, 2018)。并且熟悉他人 (例如家庭成员、 朋友) 发出的声音比陌生他人发出的声音更令其痛苦 (Schneider & Arch, 2017; Taylor, 2017)。 一旦患者注意到这些令人讨厌的刺激后,通常很难再从声音中分散注意力。一些特定的视觉刺激也会引起患者的痛苦反应。当患者看到他人嘴唇运 动时,虽然听不到咀嚼声,但仍会感到愤怒和厌恶。视觉信息可能会加剧恐音症症状,视听刺激同时出现往往会使患者更加厌恶这种声音 (Cox, 2008)。除此之外,一些患者还表示,他人发出的与声音无关的特定动作 (比如抖腿) 有时也会让其感到愤怒 (Potgieter et al., 2019)。
对我来说,我厌恶的声音主要有进食时吧唧嘴的声音,一位舍友嗦手指和嘴唇未知运动时发出的叭叭声。
2. 发病率#
在一份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恐音症发生率约为 6%。被试报告的平均发病年龄在 12-13 岁,不少患者可能早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出现恐音症症状了。
太对了
3. 危害#
由于触发刺激的日常性,患者很容易经历一系列负面情绪,最常见的就是愤怒、厌恶和焦虑。恐音症患者报告的焦虑症状要高于普通人 (Schröder et al., 2013),并且恐音症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Wu et al., 2014; Zhou et al., 2017)。Cusack 等人 (2018) 还发现,患者的焦虑敏感性越强,其恐音症就越严重。除了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还会引起自主神经兴奋的增加,产生出汗、肌肉紧张、心率加快等生理上的改变。此外,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患者的恐音症症状甚至更为严重 (Rouw & Erfanian, 2017)。与 PTSD 类似,恐音症患者的异常生理唤醒也会导致一系列避免触发刺 激的行为反应。例如,一些恐音症患者不仅会避免与家人一起吃饭,同时也会减少去公共餐厅的次数。他们担心自己会做出不当行为,并产生内疚、焦虑等内化问题,以至于回避社交。 而另一些个体则会通过攻击行为来阻止他人持续发出触发刺激,包括言语对抗 (斥责、叫骂)、 怒视他人、身体攻击等,从而产生一些外化问题 (Taylor, 2017)。Schröder 等人 (2013) 的研究 进一步证明了这点,他们发现 29% 的恐音症患者会对声音发出者做出言语攻击,17% 会做出身体攻击。可见,恐音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人际互动,阻碍其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发生发展机制#
恐音症的发生发展机制表现在注意系统、感知系统、情绪系统和感知 - 动作联结系统等方面的异常。
1. 单通道异常#
心理学中的单通道异常是指一种心理障碍,它的特征是个体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或心理,而在其他方面或领域则表现正常。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数学方面有着超常的能力,但在社交方面却有着严重的困难。这种情况也被称为 “孤岛型天才”。
一方面,恐音症表现出单通道异常。恐音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在神经异常激活与功能连接上可能有相似特征。ASD 会对环境信息产生强烈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情绪反应。 这种过于活跃的局部脑区活动将普通的感觉经验过度放大,使 ASD 个体处于超负荷状态, 产生过度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进而引起社交退缩 (林国耀,陈顺森,2015)。虽然当前尚未有研究将恐音症与强烈世界理论相联系,但 ASD 患者的声音耐受性降低十分普遍 (Danesh et al., 2021; Scheerer et al., 2022),恐音症具有与 ASD 相似的感觉过敏和情绪障碍特征。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也为这种可能的恐音症理论解释提供了初步依据 (Kumar et al., 2017; Schröder et al., 2019)。
1.1 注意系统异常#
注意是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恐音症患者对不同声音的注意力不同,患者间的触发刺激及程度也有差异,其注意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Frank et al., 2019)。
1.2 感知系统异常#
恐音症患者可能具有异常的感知系统。虽然触发声音往往不是高频、高响度的,甚至十 分柔和,但患者却十分敏感。Edelstein 等人 (2013) 发现,恐音症患 者的听觉更敏感,并且认为听觉刺激比相同情境的视觉刺激更令其愤怒和厌恶。而这种模式与皮肤电导反应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 SCR) 的测量结果相一致,表明恐音症可能是一种自主神经反应过度的疾病。神经影像研究进一步发现,恐音症与右上颞叶听觉皮层活动的增 加有关 (Schröder et al., 2015),表明其感知系统确实异于常人。
除了对外部刺激感知过于敏感外,恐音症患者对自身内部感觉的敏感性也显著高于普通人 (Kumar et al., 2017; Wang et al., 2022)。内感受 (interoception) 是对身体生理条件的感觉以及 对不同环境中个体内部状态的表征 (Craig, 2009)。恐音症患者特别注意自己的内感受体验 (McKay et al., 2018),并且躯体感觉放大 (somatosensory amplification) 能够显著预测恐音症 (Colak et al., 2021)。Dozier (2015a) 认为恐音症是一种对厌恶刺激的 “反射”。触发刺激引起异常生理唤醒,导致极端情绪和战斗 / 逃跑反应。患者较强的内感受性进一步把这些躯体症状和感觉定义为更危险的内容,在这种不断强化中,恐音症也越发严重。
1.3 情绪系统异常#
恐音症常常会引发患者的负性情绪,导致其焦虑提升。焦虑能在恐音症与愤怒爆发间起到中介作用 (Zhou et al., 2017),并且外部评价能够显著预测恐音症的情绪爆发 (Wang et al., 2022)。情绪处理是恐音症行为的预测因素 (Barahmand et al., 2021),患者的攻击和回避反应可能是情绪失调的结果。个体情绪失调与恐音症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Guetta et al., 2022),并且情绪失调在厌恶敏感性和恐音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Barahmand et al., 2021)。
2. 感知 - 动作联结异常#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能够在个体自身或观察他人执行动作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它们在社会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恐音症的触发声音通常与口面部动作相关,这些动作可能激活恐音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导致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动作。这种过程可能通过前脑岛来调节,前脑岛与视、听觉皮层和运动皮层有着密切的连接。因此,恐音症可能不是对声音本身的反应,而是对声音所代表的动作的反应。
四、再度碎碎念#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jpg
我现在的观点是,别人怎么做是他的自由,毕竟你不能说嗦手指和吃饭吧唧嘴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我有恐音症是我自己的问题,既然要求别人不要发出令我懊恼的声音不符合我当下的三观,那我就只能对我自己下手,寻找解决办法了。
- 1. 买一幅降噪功能更好的耳机,如索尼 XM5
- 2. 暑假约一位心理医生,看看如何干预
参考文献:
[1] 徐天宇,徐慧艳,平贤洁等。恐音症的临床心理特征及其神经机制 [J/OL]. 应用心理学:1-17 [2023-06-27].https://doi.org/10.20058/j.cnki.CJAP.0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