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 —— 未濟與求索#
日期:2022 年 7 月 11 日
標籤:隨筆
類型:文章
小時候囫圇吞棗看易經,到現在內容忘得一乾二淨,每一卦的名稱倒是還依稀記得。
易經以乾坤兩卦開始,最後一卦卻是「未濟」。
何為「未濟」?孔夫子作的《序卦傳》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易經六十四卦到了既濟這一卦,乾坤或幾乎息矣。矛盾似乎消失,鬥爭已然停止 —— 但是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永遠不會消失,「物不可窮」,因此既濟之後還會有未濟,事物矛盾的變化沒有窮盡。
今晚十二點的鐘聲一旦敲響,就代表著我如果根據中國的陰陽合曆來計算,就要正式加入到成年人的世界裡了。
是的,我十八歲了,成年了。
成年意味著我正式結束了青少年的青澀與惶恐,哪怕心中仍有戚戚;
成年意味著我要正式承擔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哪怕我還沒有自立;
成年意味著我好像已經不再是個孩子,那個小時候夢寐以求的「我已經長大了」現在似乎正在呼嘯而來,硬拉著我向前走,去面對這個世界。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幸至此世,今日恰逢十八載。
我在閱讀時經常會想: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又該如何面對現代性危機?
何為現代性危機?
何為現代性?
現代性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是革故鼎新。現在,太多的生活方式不是被顛覆,就是在被顛覆中。當然,樂觀者稱之為「迭代」。在頻繁的迭代聲中,似乎一切的行業都會迅速變成傳統行業,跟不上時代是這個時代最致命的挑戰,多少堅固如長城的東西已迅速銷聲匿跡。似乎轉眼間自己所熟知的老梗已經變成了時代的眼淚,最新的爆炸新聞和知識正在由大數據和互聯網搶著向我的大腦裡灌。
「亂花漸欲迷人眼」是對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隨著現代性的價值觀深入人心,自由主義和平等主義也在逐漸浸入我們的意識。可是自由主義和平等主義要求多元主義,多元主義又何相對主義是一對孿生子 —— 相對主義正是現代性危機潛伏的精神土壤。一切都是流變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肆意解構的。標準已經不再是標準,美德也不再是美德。一切都是相對的,真理,價值,美醜,好壞,對錯……
這種思維模式未必錯誤,但是它絕非完全正確。艾倫・布魯姆就敏銳地指出:“這樣一來,人之間、文化之間的差異似乎消除了,反對歧視獲得了更為充分的根據。然而在另一方面,推動人類追尋高尚、優秀品質的動力也消失了。即便這些品質找到了,也無須加以推崇。”
無論是微觀敘事中身邊之事的變化,還是宏大敘事中國家時代的改變,時代的車輪都在滾滾向前。在快與變之中,在速生和速朽之間,我堅信這個社會中始終會有一個堅定穩固的內核,歷經時間的淬煉,依然散發出不變的燦燦光芒。這個內核表現為學弟學妹們為了未來而努力奮鬥,表現為支教教師深入山村送入光明,表現為身邊中每一個不放棄的你我他。這個內核是我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仁與義的期望,對更符合人性與人類發展方向的道德律的堅持。
已經走過的十七年裡,時間流逝和自身的成長是變,我對於閱讀和計算機的喜歡,對於那些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變。
高考之後有段時間,我特別焦慮 —— 大數據算法實在太強了,各種我已經喜歡和可能喜歡的視頻,文章爭相出現在各類 APP 和網站的首頁推薦裡。拇指在手機屏幕方寸間遊走的距離,也許會超過雙腳走過的路程。我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些事物上,結果不僅對我的成長幫助不大,還可能會形成信息茧房,反倒讓我更加狹隘。
理解以真實為本,但是真實不總是會自動呈現。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開始逐步的收窄自己的信息獲取渠道,嚴格控制大數據的作用,將絕大多數的信息源都合併到一處,拒絕算法的推薦。專注於在自己的領域內精進,在面對各類事件時多問一句「真的嗎」和「為什麼」。
在網上衝浪越久,我越是想要重新翻開書本,不為尋求真理,只為內心的平靜。互聯網帶給我的信息已經嚴重過載,嚴肅閱讀才是心之所向。作為時代的一粒沙,我有時有力,更多時候無力,但別無選擇,除了閱讀,思考,然後盡最大的努力過好這一生。
在這變與不變之中,我跌跌撞撞的走過了十七年,並且即將開啟新一段歷程。正如我經常和好朋友說的一句話:“落子無悔,抉擇本身就是向前。” 一路走來,縱使有很多遺憾,但是更多的是樂趣,是很多很多我所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人之抉擇,難以處處順滑,但求不違內心。總結十七年的經驗,改掉自己的缺點,保持自己的優點,絕不放棄,樂觀的繼續向下走。
絮絮叨叨了很多,十七年那麼長,未來也那麼長,一條朋友圈很難寫得完;十七年很短,人生似乎也很短,一條朋友圈好像綽綽有餘。
不管怎樣,
祝自己 18 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