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is

lapis

理解以真实为本,但真实本身不会自动呈现

且读书去;流量与共情

且读书去;流量与共情#

date: September 18, 2022
slug: 5
status: Published
tags: 周报
type: Post

1. 眼前一黑#

【美好的一天从刷到这个视频结束】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d4y127Np?vd_source=c41f00435dbf2fd946a89f19434de66b

除了钢琴之外,能不能再学一门乐器?

2. 摘录#

暴论遍地的年代,且读书去 (新潮沉思录)#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妨谈谈读书这件事。对阅读来说,当代是个好时代,又是个格外糟糕的时代。

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当代应该说是个空前便利的时代。古人说,学富五车、两脚书橱,那都是好话。过去的书籍是很难获得的,你以为谁都能拖着五车书上路,车你都养不起,有资格看书的,那就是一种身份。所以中国的世家政治能存在几百年,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特别是经学知识的垄断。

哪怕到近代,我看清末名知县杜凤治的日记,靠敲诈富商刻了一百多部的精装韵书,还不是罕见书,只能算善本工具书,拉回老家送人就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这就属于核心资产,可以和买房子置地当做同等大事。今天像史记、汉书这样最普通的书、过去也不是容易得到的。史记这样的书一册五十文,说贵不贵,可筹齐一套要几十册,放在古代是也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

今天当然是个好时代,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书籍、论文大规模的电子化。对有门路的人来说,获取知识可谓前所未有的便捷、廉价。可惜,过去,一度有过一个共享时代,但如今这个时代已经灭亡了。

知识与信息的分享日益被各种垄断的利益壁垒分割,这是中文互联网日渐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像不久前,中科院公开宣布自己要停用知网那事,可悲又可笑。原本应该便利于学术研究的工具,知识库,却成为有背景的人,垄断牟利的一门生意。不止是自己要花钱看自己的论文,甚至你不花这个钱,你连写论文的资格都没有。

又恰恰是这种大垄断之下生出了许多小生意。

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涌现出不少只要花百来块钱,就能长期使用的单位账号,专门薅公家羊毛。而且这种处于黑市状态的生意,你能用多久还很有点随缘的味道。反正钱不多,大不了换一个,你较真完全没必要,人家账号一停,店说不定都没了。又比如大量的书籍,其实早就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扫描电子化了,明明它存在于图书馆的系统里,但你简单的通过网络搜索是找不到的。你愿意花一点点小钱,就能很容易的买到,当然也能通过各种熟人互助,这就是新时代的门路了。

自然,门还没有关死,如果你愿意下功夫,收集信息,也能找到不少国家主建的资料库,典型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完全是公益性的,提供大量期刊更新。更不用说,现阶段各种文库,还是存在,至少目前还是免费的,但这种免费也在日益收紧。

最终,你会发现从时效性,齐备性,便捷性来说,最方便的办法,还就是花小钱。而随着花小钱越来习惯,你就会发现互联网上,过去共享的书籍,论文正在越来越快的消失。你还会发现,那些不够背景又还在搞免费共享的地方,会受到有目的的网络攻击,不可避免地走向完蛋,而有背景的,收割的迹象也越发明显。其典型的,就是各种知识平台,问答平台,通过 APP 垄断,独享的形式,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小圈子。说到底,就是要化流量为商业价值。

这绝不是单纯的版权意识完善的问题,而是有大背景的一道贩子和有小背景的二道贩子上下其手、共同分肥,一起毁灭本应该服务大众的公共知识领域。

要特别指出,这种情形,不是我国独有的。倒不如说,我国过去几十年,由于资本发展的相对滞后,对知识的垄断,是不如外国的。在很多发达地区,书,特别是带有学术价值的书价格更昂贵,而娱乐的通俗书籍就相对廉价,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导向。这可不是尊重知识的好事。

知识的共享本身是一种社会公平,广泛进步的体现。包括各种电子书更新快、易获得这件事,固然可以看做一种版权制度的不完善,也可以看做是我国旧日的余晖,人民之中勃勃生机的体现。一开始,他们只是关注新书的销售,可以理解,之后,他们开始对版权进行强化保护,无可厚非,最后他们终于对公版书籍进行垄断收费,这又怎么说?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的无限制生长,通过无孔不入的侵蚀破坏,于无声处改造社会,乃至改造人,正使之成为其不断增殖的温床。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风气,本就有不好的地方。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极大污染了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事业。所谓的各种文化热大多基于浅薄的流行文化,而对深度阅读的推广聊胜于无,文化事业往往还没成长起来,就被商业化所收割、摧毁了。更不用说,我们在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滞后乃至吝啬。

在我们的文化产业里,版权体系保护对真正的原创并不尊重,反而是围绕商家的盈利来运作,以至于并没有产生正面的推动性。结果就是造成了一边是外国那种过去遗留的成熟公共知识服务完全没跟上,一边是知识垄断牟利的绞索越来越强,同时,大量的劣币又在驱逐良币。看似繁荣的,易于获得的公共知识领域,越来越劣质化,碎片化。

靠百科,小视频之流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其实是靠不住的。但在本身就繁重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人又很容易被快餐满足,消耗了为数不多的精力,最终逐渐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学习与思考被娱乐所取代,这其实就像现代社会用廉价的糖与油脂,快乐的堆出一个个虚胖的中下层阶级,看似脑满肠肥,其实一个个都算营养不良。

获得知识变得困难,已经是一重困难。同步的就是各种信息茧房,信息污染的产生。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正由于垄断,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渠道受限,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大量劣质信息才能全面轰炸,大量包裹,最终配合消费主义,完成对人的改造。这一点,我们的对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很浓厚信息茧房,人的基本辨识能力在这样的层层包裹里是很难保持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个自觉理所当然,又稀里糊涂被人牵着走的糊涂蛋。 这恰恰是当代西方所常见的情形。

正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可喜可悲的时代。我觉得,才更值得提倡深度的阅读。这种阅读不是为了满足快餐式的好奇心,是为了思辨,掌握分析问题,深入探讨课题的能力。所以,时不时看一些学术性的书籍,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会直观的把研究的方法展示给你,不止是对知识的了解,整合,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种思路,一种态度。

在我们的时代,比起单纯知识,兴趣的拓展,阅读更重要的价值,恐怕是对自己世界观,方法论的塑造,完善。我们如今正处于一个旧体系日益败坏,新体系尚未成型,纷繁复杂,各种矛盾突出的时代。每个人都不能自外于时代的漩涡,逍遥派是做不成的。

越是在这样的时代,面对现实的困难,从左到右,都会提出自己的纲领,各种平台将不断诞生暴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思潮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越是那些满足激情的暴论,别有信心的主张,往往越具备吸引力,鼓动性。在这样的迷雾,诱导中,如果不能正确辨析,是会使人迷惘,乃至行差踏错。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更要心有定见,有自己的主张,有分析思辨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就是从为过去经验所证明,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性著作之中来。这种学习并不太快乐,深度思考是消耗,是一种辛苦的脑力乃至体力劳动,而不是单纯充满快感的满足。但这种劳作是必须的,就像健康的食物滋养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思想将滋养我们的精神。

所以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认为,应该既看毛选,又看当下的新东西。面对当前的困难,要从过去汲取信念和经验。我们当代的发展,矛盾,与当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面临的形式,是何其相似的。面对巨大的内外挑战,要广泛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去和看似强大的反动力量做坚决的斗争。于此,也不能脱离现代的大背景,成为抱着过去不放的老古董。更应该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动向与国家治理的新思路。要把过去,现在两种思考,两种指导,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看清未来前进的道路。

在这样一个鼓励大家读书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快乐,它更是人类经验,思想的传承,它可以是一种辛苦的工作,乃至一种斗争的工具。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工具,我们才能更好的穿越的时代迷雾,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流量与共情 (新潮沉思录)#

在公众号平台,只要跟着热点,阅读量达到 10W + 不算难,(虽然我们总共也没几篇),比如写疫情,你写一篇合理批评,分析数据与逻辑等等的文,也是有可能达到阅读 10W + 的,不一定要很出格,但想达到点赞 10W+,也就是阅读量起码几百万的地步,绝大部分都需要跟放大恐慌,焦虑,共情,愤怒等等煽动情绪的手段有关。最近朋友圈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文章。

上一次这个场景,应该还是在 20 年初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那时候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各种 10W + 文章,其中充满各种药丸和煽动的气息,直接导致当时很多网友在高强度负面情绪信息冲击下出现了政治性抑郁现象。当时很多新出现的公众号靠着这一类文章直接成为流量大号(这种事我们自然是赶不上趟的)。

https://image.cubox.pro/article/2022042310500770759/87426.jpg

最近笔者观察了下,最近在朋友圈大火的一些阅读量应该是达到百万以上的文,大部分仍是这类煽动情绪的文,基本套路都是把上海封城之后网上传播的各种或真或假的乱象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基本没有什么理性和逻辑的分析批评,只是用极端的词汇,放大事件和共情的话术将各种实质上不相关的问题嫁接到一起,给受众带去极端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具体例子就不举了,污染眼睛和心情。

随便翻一下,这里面不少号都是新号,昨天看到的最牛逼的一个,只发过两三篇文章,最新一篇全程都是各种网上信息截图,基本没有字,只因为标题起得好,也进入了阅读百万这个行列。当然了,这篇文章没有像其他那些文章一样收获上千人打赏,因为全是图片的文章不能开通原创认证,也就无法收打赏,即使这样,一篇下来带来的流量收益仍然是非常可观的。

如同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普通人完全摸不着门的的投机钻空子,灰产薅羊毛分子那样,自媒体这个领域里总是有很多嗅觉极其灵敏又善于操作的人。公众号平台不同于其他内容平台,在没有平台强推荐机制,也没有其他流量干预的情况下,一个没多少粉的新公众号的文短时间成为 10W + 存在一定概率,然而短时间阅读上百万不能说没可能,但概率就非常低了,它必然得有一些非常关键的扩散节点,也就是说,这类现象更大概率是出现于自媒体矩阵,MCN 机构等等的内容号中,只有它们才有足够多有分量的扩散节点。

通过扩散节点第一时间展现给大数量的用户后,它们精心设计的吸睛标题,煽动性的文字再获得 N 次传播就是水道渠成。个体用户喜欢分享和点赞什么样的文章,行为动机各有不同,但从群体层面看,涉及焦虑恐慌,共情愤怒等情绪的内容永远是最容易获得转发的那种。

虽然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各国都有,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地步。 我国不光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自媒体行业独一档发达的国家,而且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普通网民的公众讨论热情和键政参与度可能也是全球最高的。这既导致流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极端畸形的繁荣,也导致我国产生远比其他国家复杂的网络舆论问题(当然这也和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有关,这里不发散)。

比如读者可以想像一下,按笔者前几天文章《什么时候是 “一座山”,什么时候是 “一粒沙”?》中总结的 “一座山” 和 “一粒沙” 话术套路,如果是和我国自媒体行业情况相同的话,这两年搞出各种没底线操作,大量感染和死亡的欧美社会得产生多少流量大 V?然而现实是这种情况在欧美并没有大量出现,这些话题的头部流量仍然集中在媒体平台,专业人士和政客手中。

自有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到今天,围绕互联网信息带来的流量利益机制远远早熟于互联网信息对真实世界该有的真实反馈功能。 比如共情这一概念,共情本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情感机制之一,然而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共舆论场中,往往是各种刻意制造的议题话术,身份符号,逻辑陷阱在引发人们的碎片化共情,这样的共情经常是与普通个体现实中的真实生活,阶层利益相背离的,而如我们上面所说,共情又是最容易聚集流量的手段之一。而公共舆论场中,各种碎片化符号化共情削弱取代社会中主体基本阶层真实共情的现象,又是我们经常讨论的社会割裂现象的征兆之一。关于互联网舆论中的共情现象,后面我们会单独出些文章讨论。

虽然也算做自媒体的,但笔者一直以来都比较厌恶通过煽动焦虑恐慌等等去获取流量的行为。虽然流量时代,我们也得每天在标题上下功夫,不能辛辛苦苦写的文章却因为标题原因导致没人看,那样也没法做下去,但该有的边界在哪我们心里是一直清楚的。笔者始终认为,自媒体,大 V,和各种在网络上拥有一定关注度和声量的人 **,和普通网民的行为准则是不能相同的,** 因为媒介即权力,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更是一种显著的权力,尤其拥有很多真实粉丝,被一些人所信任的人更是有了一种代表性权力。

绝大部分普通网民,在他的互联网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不过是默默无闻无人关注,这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最基础的不平等,即使在算法时代,每个人理论上都有或得高曝光的机会,但那也是短暂的,和拥有固定粉丝群体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既然有普通人难以获得的权力,那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约束。在公共舆论中,进行评论,批判,争吵,哪怕是错的,这也是舆论参与范畴内的事情,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向普通人灌输焦虑,愤怒,恐慌,制造议题引发对立和冲突等行为来获得流量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越过边界的行为。

https://image.cubox.pro/article/2022042310500757193/54655.jpg

当然,这种事情实际上是很难有效被约束的,只能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长时间处在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包围中,因为对普通人来说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作和抑郁情绪,对解决问题和过好生活没有任何帮助,减少碎片化信息摄入,多做系统阅读和思考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毕竟,流量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3. 技术方面#

  • 本周重构了网盘,从 olaindex 换成了 alist(v3.0 更新是真的好用)
  • 搭建了在线书城(Talebook),把书库里的书转移到云端里了
  • ACE Studio 于七月正式公测,本周我才上手试了下,效果真不错,有时间调一首完整的歌试试

4. 阅读进展(在读)#

  • 阅读道德经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