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書館報告第一期第三章:個人#
date: January 20, 2023
slug: 17
status: Published
tags: 大圖書館報告
type: Post
一。時間理性#
如何衡量時間的質量 —— 以積澱的可重用資產作為標準。單位時間內輸出的可重用高質量的資產越多,這段時間就越有價值。要求高度聚精會神,占用精力多,時間長,但是卻沒有多少可供繼承和共享的知識的勞動應該儘量避免。沒有積澱的事,能免則免,要毫不留情的極簡化 —— 例如開車、玩遊戲、看肥皂劇。對無可避免的事,那就要追求專業化,提高它的產出比 —— 比如吃飯。
二.“真正的和有效的”#
我們經常習慣去追求 “真正的”,如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 友情 / 高效 / 可靠信源。“真正的” 就像是把計算精度設置為無窮大然後去計算 1/3,會耗費大量的精力。
“有效的” 又是什麼樣子呢?1/3 算到 0.3333 3333 3333 就結束了。沒有那麼多衡量,沒有那麼多揣摩,簡單有效。我生活中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精確。就比如現在的知乎烏煙瘴氣,有效的高質量的內容被淹沒在屎山中。追求 “真正的”:知乎怎麼這麼爛,毫無價值,難道互聯網就沒有淨土了嗎?追求 “有效的”:這個問題中的答案可以分為幾類,每一類的大致特徵是什麼;低質量的回答有什麼作用,高質量的回答可以借用在哪裡・・・・・・
“又不是不能用”
三.“獨立思考的人”#
人不適用心靈感應連接起來的思考集群中的一個計算單元節點,根本就沒有 “非獨立思考” 這個功能。你得到輸入,你計算,你輸出。中間哪有別人?換句話說,“獨立思考” 實際上是指一種有特殊特徵的思考,不是在指思考的方式,而是在指某種思考的質量標準。
輿論場中關於獨立思考的描述很多更像是一種 “叛逆”:
人想要通過不同來證實自己的存在。於是把一切結果與他人相同的思考統統視為無效,而只把結果與眾不同的那些視作自己 “獨立” 於他人的證據。其實那不是所謂的獨立思考,而是 “可以證明我也是獨立的個體的思考”,縮寫為 “獨立思考” 罷了。
這不是 “敢於不同”,而是 “不敢相同”。
追根到底,其實只是一種思想的青春期症狀。
就好像急於賣煙的人鼓吹 “吸煙彰顯男性氣概” 一樣。實際上吸煙跟男性氣概有啥真實的關係?
獨立人格的確無懼於與眾不同,也往往有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但是與眾不同根本不能視為獨立人格的絕對識別標準。因為與眾不同是天生的,每個人都絕對的與眾不同,想沒有還辦不到。是個人就與眾不同,“獨立人格的人” 既然也是個人,當然一樣會與眾不同啊,那根本不是 “獨立人格” 的人的所謂 “特徵”。被加封為 “有獨立人格” 從而其思考被恭稱為 “獨立思考” 的人,根本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與眾不同,而是因為他們被認為很成功、很優秀、很精英。其享有的地位、影響力,尤其是性資源讓人艷羨不已。
人們迫切的想要擁有一樣的東西,於是幻想用最便宜的仿形巫術可以把對方的魔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來,說來悲哀 —— 其原理在身上畫上虎斑假裝自己猛虎轉世沒有區別。只不過這時被尊稱為 “獨立思考” 的 “思想逆反” 就是這 “虎斑彩繪” 而已。
我們說誰是獨立思考,實際上是在崇拜那個人的思考質量問題不在於與眾不同,而在於站得住腳,自我註釋,而且有解釋力。
站得住腳,是指內部沒有邏輯矛盾和脫節。自我註釋,是因為它並不被它自己所不能註釋的其他文獻決定。具體一點,就像有一份文件,在說 “上一份文件說得很對”,但上一份文件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而有解釋力,是指這內在無矛盾,對外無依賴的理論,可以解釋現實,從而可以讓人對它的預測性有樂觀期待。
四。如何做到不被別人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別人為什麼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我當前的認知是:別人的蠢話,昏話,中傷挑撥的話,嘲諷和捕風捉影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於某事某物的 “定義”。
舉個例子,假如有人罵我:你在理科上就是個白癡,那我的情緒大概率是不會被影響,因為他說的是實話;假如有人罵我:你在文科,尤其在歷史學和經濟學上是個白癡,但是沒有輔證只有情緒輸出,那我大概不會被影響,因為不可證明;假如有人罵我:你在文科,尤其在歷史學和經濟學上是個白癡,並且附帶各種邏輯自洽內容充分的資料,那我大概就會被影響。
前兩種情況都不會影響到我對自身和某事某物的定義,但是最後一種情況會讓我產生挫敗感,降低我對自身的認知評價。
因此,想要儘量減少別人對自己情緒的影響,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學會 “置疑”,分清楚何為事實何為觀點何為信仰何為立場。
五。互聯網已死與可靠信源#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當前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從互聯網中獲取高質量信息的難度要高於 “以前” 的互聯網。難道是我們的互聯網失去了產出高價值信息的能力了嗎?不,是互聯網的準入門檻降低,有價值的信息被淹沒在了極為大量的低價值信息之中。有價值的信源的密度變低了,意味著其絕對數量真的就變少了嗎?一杯水,含鹽量 20%,和一池水含鹽量 1%,並不意味著鹽變少了,它的主要問題是你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採集。所以到最後,問題最終還是歸結於 “怎麼能有效的提高採集效率”。
進一步的提問,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信源列表?我該關注誰?
關注的好,互聯網就是好地方,關注的不好,互聯網就是壞地方。
i. 信源本身的質量#
1. 看新信息含量#
這個信源本身的對錯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事它是否會引入新的視角,新的論據,新的信息,有沒有給出我可以再去搜索了解一下的關鍵詞。挖掘和核實那些信息本來就應該是我自己的責任。一個作者能給我可以順藤摸瓜的新線索,就已經足夠有價值了。
2. 信源的知識面#
真正的確定性,其實不是來自自行計算的完美無缺,而是來自多個無關角度的殊途同歸。這意味著一個作者跨的領域越多,他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斷如果是來自這多領域的交叉驗證,他的判斷越值得在意。而跨領域較多的作者自己肯定有這種跨領域驗證的下意識習慣。
反過來,如果一個作者自己的專業領域過窄,他往往形成低級的自洽,對自己專業裡的幾個名詞過於執拗。他們往往意識不到,如果我不能從別的領域和角度來驗證檢驗,往往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本專業理解的太淺。
3. 信源的更新頻率#
並不是更新越快越好,因為我每天的閱讀量是有限的,此信源過於龐大會擠佔其他信源的空間,有礙知識面的寬度。
ii. 信源的風格#
1. 首先排除陰陽怪氣#
陰陽怪氣是絕對排除項。
誰也不能否認它的高度娛樂性,但是恰恰是因為這種娛樂性,反而我需要警惕。 不斷的靠陰陽怪氣的 “技藝” 作為回答賣點的人,他的觀點不是是否缺少價值的問題,關鍵是不可靠 —— 他們很容易搞出 “就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的事情,誇大其詞、扭曲事實的可能性很大。而反過來,如果我發現我缺少快樂到了連這也要饑不擇食的地步,那麼我該做的不是再去尋找更多的廉價麻醉劑,而是一定要開始真正的解決方案、真正能改善我處境的東西,那些能讓我工作效率提高、得到市場認可、得到社會地位的東西,來保持自己對這種低級娛樂的不渴望。喜歡陰陽怪氣的東西,是赤裸裸的想用別人的 “代罵” 來合理化自己的消極的向下適應行為,幹久了,會喪失從這天鵝絨內襯的棺材裡爬出來的能力。世界黑暗,恐怕是自己鑽墓穴的結果。
2. 看信源作者的成熟程度#
這種成熟程度,主要是指他看到希望的能力。
成熟有兩重境界,一重是看到問題,一重是看到希望和方案。這兩者需要被高度關注。這道理很簡單,看到問題,對稍微有點經驗和閱歷、智能稍微敏捷的人是很容易的。老是關注一些只能看到問題,卻沒有看到方案 —— 甚至看到希望 —— 的能力都沒有的人的話語,我在享受 “果然這位大神跟我一樣對這不爽,說明我不爽得很有道理” 的共鳴快感的同時,
也會越來越深的沾染絕望。
我所仰望的大神都沒辦法,自己不是更沒辦法?所以,只負責指出問題,不提供方法甚至希望的信息源,不能說一個都不要(畢竟有一些示警作用),但至少要和能提供方法和希望的信息源保持一個 1的比例。不然不如早点預定抑鬱症床位。為什麼說這是成熟的兩重境界?因為後者比前者遇事更不容易慌張,做人更容易從容和不反應過度。這給人的主觀感受就是更成熟。
3. 看信源作者的動機#
不是說功利的動機 —— 比如賺流量、賺帶貨、賺榮耀感 —— 不可行,這個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過度。
iii. 看信源相關人的表現#
贊同該信源的人的動態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共性,心理狀態如何,健不健康?反對該信源的人的動態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共性,心理狀態如何,健不健康?
這個信號極其重要,可以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警訊。
比如一位答主我超級反感,一看評論區 “惡評如潮”,可以把惡評者自己的動態點開一看,大片大片的三無用戶,再看看惡評者自己的動態,大量的主要關注是遊戲動漫,點讚的都是陰陽怪氣的答案,自己寫的回答往往是尖刻諷刺沒有內容,而且顯然自己悲觀、暴躁、抑鬱。這時就要留神了,因為我這時候和他們的看法一致,要仔細想想這意味著什麼。同樣,看看支持他、為他辯護的這些用戶的動態,一樣看看答題數、答題質量,看看點讚的傾向。有時候會看到另一群一樣的三無暴躁用戶。這說明這位答主還是負面性概率較大。只不過負面在不同的方向上而已。只有看到贊成的大部分用戶都比較理性,相當比例的用戶有干貨、而且看起來有閱歷、有經歷,情緒穩定成熟樂觀。這才是放心關注的綠燈。我是來找支撐自己的浮木的,不是來找拽自己沉海的鉛球的,不是嗎?
iv. 最後,善用屏蔽#
不要亂點會把推薦算法招來的關鍵詞,及時屏蔽我不想要的關鍵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教影響算法,抑制收到的無效信息量。利用 rss 來整理信源就是一種很好的去除雜聲噪音的獲取信息的方法。
六。警惕感動#
感動等情緒是一種人類的心理反射系統,我們碰到攻擊會憤怒,遇到友善會親近,看到自己的心理同類有良好回報會有喜悅感,例如看到頭身比大的毛茸茸的幼獸會有保護欲和親近欲,等等等等這些東西是為了讓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個體有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即使沒有受過教育,根本不識字,不了解任何文化傳統,也能大體有效的趨利避害,這種本能非常強烈,並且有激素,基因等物質生理性基礎,改變的成本極高。
一個社會如果自己約定與這些本能差距過大的習俗規範,會產生很大的額外成本,如果這個成本不能因為對所處環境的特殊適應帶來足以抵消成本的收益,這種社會最後是會失敗破產的。
但是,這種機制也有一個極其重大的隱患:
它是操縱人的程序後門。
巧妙的運用觸動人的這些情緒按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像操縱機械一樣控制人的情緒,並通過這些情緒控制人的決策和行為。
想要擁有實際人格,想要確保人除了尊重你的意願和利益別無從你身上獲取其他的妄念,就要從 “控制管理自己的感動” 開始,從建立將 “意圖感動” 視為極端危險的惡意侵犯的本能開始。
想要改變我的決策,只有一個合法途徑,就是邏輯說服。
蓄意感動人是一種道德敗壞,雖然我不能否認這種方法確實很好用,但是應當盡力去避免。誰放著邏輯說服的路線不走,要利用我的動物本能,尤其是有明確主觀意圖、作為一種主動選擇的策略的這麼做,這人就是我的敵人。
同時,我也不能將 “感動人” 視為一種可選的方法。這是道德敗壞,不蓄意感動人應該是一種操守。但這也不代表我不會 “感動”,能堅守這些原則的前提恰恰必須是要能洞若觀火的看到誰在訴諸感動。知道怎麼作惡,但要克制住自己不去作惡以牟利。
感動可以作為一個有一定重量的砝碼,但是天平本身必須是理性思辨,冷靜計算。
被感動的感覺很美好,但是這種美好的感覺是要收取費用的,尤其是對於很多女生來說。
七。冷姐回答問題的步驟 / 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
通常,我會去回答的問題是當前無人回答、沒幾個人回答或有明顯不正確的回答的,題目及其補充說明的至少一部分涉及我過去看過的書刊或其他媒體的資源。
要解決任何問題,首先要定義這個問題。複雜問題可以被拆分成多個較小且容易定義的問題。看幾遍題目,提取其中的信息,尋找其中的事實錯誤或邏輯錯誤,簡單回憶是否回答過類似的東西。
- 若提問者對問題整體或其部分內容的定義有明顯錯誤,則指出錯誤就是可行的回答。
- 若回答過,可從手機版知乎檢索過去的回答,複製粘貼再改一改。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實現不斷迭代改進的斐波那契回答。
- 若沒回答過,則搜索題目談到的概念、新聞、論文、假說、理論等,看看相關文章大概是怎麼講的。提取較新的文章中的信息,尋找其中的事實錯誤或邏輯錯誤。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以進行下面的步驟。
- 整理信息要從數據出發,尋找可能的聯繫和線索。
為解決一個具體的小問題,可以在當前條件下制定一個或許可行的計劃或方案,執行計劃或方案,評估結果、進行反思。可以反覆執行這些步驟,直到得到看起來可行的結果。
- 若其他回答明顯不正確,可從其錯誤入手結合上面的方法。
八。警惕新冠疫情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從健康的角度看,疫情會不會好我們不知道。
**1. 新冠有不容忽視的反復感染能力。** 從國外三年實踐的經驗來看,雖然短期內復陽的概率不高,但是一年感染一次恐怕完全有可能。
2. 新冠長期多次反復感染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大?#
由於全球疫情也只有三年,所以現在的研究只能建立在極多次反復感染的人還極少乃至沒有的基礎上,我們的學界尚未有統一的,權威的回答。但是假如人類在一二十年之內不能完全戰勝新冠病毒,考慮到目前新冠極快的變異速度,那麼未來可能會有比例不低的人反復感染數十次新冠,那麼這批人的平均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會發生什麼變化?
被反復感染二三十次乃至更多次的病,在新冠之前只有感冒 / 流感,消化道感染和表皮傷口感染。而新冠的傷害能力是遠超這些感染的。另一方面,古代更厲害的那些傳染病在次數遠少於二三十次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把人幹掉了。因此人類應對傳染病確實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無經驗可循的階段。
美國這兩年人均壽命掉了兩歲。會不會二十二世紀的人回頭看,新冠能夠把人均壽命或者人均健康時間拉下十年以上乃至更多?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現在的人很難甘心接受的。
3. 我們目前沒有特效疫苗和特效藥#
做好最壞的打算,人類在短期(至少十年之內)無法解決新冠疫情。
因此,我不得不很遺憾地把自己的預期壽命先下調十年,這代表我人生中的很多計劃都會因此提前或加速,很多以前覺得時間充足的議題現在必須要加以考慮,很多感興趣的領域可能要暫時被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