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书馆报告第一期第三章:个人#
date: January 20, 2023
slug: 17
status: Published
tags: 大图书馆报告
type: Post
一。时间理性#
如何衡量时间的质量 —— 以积淀的可复用资产作为标准。单位时间内输出的可复用高质量的资产越多,这段时间就越有价值。 要求高度聚精会神,占用精力多,时间长,但是却没有多少可供继承和共享的知识的劳动应该尽量避免。 没有积淀的事,能免则免,要毫不留情的极简化 —— 例如开车、玩游戏、看肥皂剧。 对无可避免的事,那就要追求专业化,提高它的产出比 —— 比如吃饭。
二.“真正的和有效的”#
我们经常习惯去追求 “真正的”,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 友情 / 高效 / 可靠信源 “真正的 “就像是把计算精度设置为无穷大然后去计算 1/3,会耗费大量的精力
“有效的” 又是什么样子呢?1/3 算到 0.3333 3333 3333 就结束了。没有那么多衡量,没有那么多揣摩,简单有效。我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精确。就比如现在的知乎乌烟瘴气,有效的高质量的内容被淹没在屎山中。追求 “真正的”:知乎怎么这么烂,毫无价值,难道互联网就没有净土了吗追求 “有效的”:这个问题中的答案可以分为几类,每一类的大致特征是什么;低质量的回答有什么作用,高质量的回答可以借用在哪里・・・・・・
“又不是不能用 “
三.“独立思考的人 “#
人不适用心灵感应连接起来的思考集群中的一个计算单元节点,根本就没有 “非独立思考” 这个功能。 你得到输入,你计算,你输出。中间哪有别人? 换句话说,“独立思考” 实际上是指一种有特殊特征的思考,不是在指思考的方式,而是在指某种思考的质量标准。
舆论场中关于独立思考的描述很多更像是一种 “叛逆”:
人想要通过不同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于是把一切结果与他人相同的思考统统视为无效,而只把结果与众不同的那些视作自己 “独立” 于他人的证据。 其实那不是所谓的独立思考,而是 “可以证明我也是独立的个体的思考”,缩写为 “独立思考” 罢了。
这不是 “敢于不同”,而是 “不敢相同”。
追根到底,其实只是一种思想的青春期症状。
就好像急于卖烟的人鼓吹 “吸烟彰显男性气概” 一样。 实际上吸烟跟男性气概有啥真实的关系?
独立人格的确无惧于与众不同,也往往有显而易见的与众不同,但是与众不同根本不能视为独立人格的绝对识别标准。因为与众不同是天生的,每个人都绝对的与众不同,想没有还办不到。是个人就与众不同,“独立人格的人” 既然也是个人,当然一样会与众不同啊,那根本不是 “独立人格” 的人的所谓 “特征”。被加封为 “有独立人格” 从而其思考被恭称为 “独立思考” 的人,根本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与众不同,而是因为 ta 们被认为很成功、很优秀、很精英。其享有的地位、影响力,尤其是性资源让人艳羡不已。
人们迫切的想要拥有一样的东西,于是幻想用最便宜的仿形巫术可以把对方的魔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说来悲哀 —— 其原理在身上画上虎斑假装自己猛虎转世没有区别。只不过这时被尊称为 “独立思考” 的 “思想逆反” 就是这 “虎斑彩绘” 而已。
我们说谁是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崇拜那个人的思考质量问题不在于与众不同,而在于站得住脚,自我注释,而且有解释力。
站得住脚,是指内部没有逻辑矛盾和脱节。自我注释,是因为它并不被它自己所不能注释的其他文献决定。具体一点,就像有一份文件,在说 “上一份文件说得很对”,但上一份文件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而有解释力,是指这内在无矛盾,对外无依赖的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从而可以让人对 ta 的预测性有乐观期待。
四。如何做到不被别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别人为什么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我当前的认知是:别人的蠢话,昏话,中伤挑拨的话,嘲讽和捕风捉影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于某事某物的” 定义”。
举个例子,假如有人骂我:你在理科上就是个白痴那我的情绪大概率是不会被影响,因为他说的是实话;假如有人骂我:你在文科,尤其在历史学和经济学上是个白痴,但是没有辅证只有情绪输出,那我大概不会被影响,因为不可证明;假如有人骂我:你在文科,尤其在历史学和经济学上是个白痴,并且附带各种逻辑自洽内容充分的资料,那我大概就会被影响。
前两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到我对自身和某事某物的定义,但是最后一种情况会让我产生挫败感,降低我对于自身的认知评价。
因此,想要尽量减少别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学会 “置疑”,分清楚何为事实何为观点何为信仰何为立场。
五。互联网已死与可靠信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互联网中获取高质量信息的难度要高于 “以前 “的互联网。 难道是我们的互联网失去了产出高价值信息的能力了吗? 不,是互联网的准入门槛降低,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了极为大量的低价值信息之中。 有价值的信源的密度变低了,意味着其绝对数量真的就变少了吗?一杯水,含盐量 20%,和一池水含盐量 1%,并不意味着盐变少了,它的主要问题是你要花更多的功夫去采集。 所以到最后,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于 “怎么能有效的提高采集效率”。
进一步的提问,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信源列表?我该关注谁?
关注的好,互联网就是好地方,关注的不好,互联网就是坏地方。
i. 信源本身的质量#
1. 看新信息含量#
这个信源本身的对错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事它是否会引入新的视角,新的论据,新的信息,有没有给出我可以再去搜索了解一下的关键词。 挖掘和核实那些信息本来就应该是我自己的责任。一个作者能给我可以顺藤摸瓜的新线索,就已经足够有价值了。
2. 信源的知识面#
真正的确定性,其实不是来自自行计算的完美无缺,而是来自多个无关角度的殊途同归。这意味着一个作者跨的领域越多,ta 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如果是来自这多领域的交叉验证,ta 的判断越值得在意。而跨领域较多的作者自己肯定有这种跨领域验证的下意识习惯。
反过来,如果一个作者自己的专业领域过窄,ta 往往形成低级的自洽,对自己专业里的几个名词过于执拗。ta 们往往意识不到,如果我不能从别的领域和角度来验证检验,往往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本专业理解的太浅。
3. 信源的更新频率#
并不是更新越快越好,因为我每天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此信源过于庞大会挤占其他信源的空间,有碍知识面的宽度。
ii. 信源的风格#
1. 首先排除阴阳怪气#
阴阳怪气是绝对排除项
。谁也不能否认它的高度娱乐性,但是恰恰是因为这种娱乐性,反而我需要警惕。不断的靠阴阳怪气的 “技艺” 作为回答卖点的人,ta 的观点不是是否缺少价值的问题,关键是不可靠 ——ta 们很容易搞出 “就为了这碟醋包的这顿饺子” 的事情,夸大其词、扭曲事实的可能性很大。 而反过来,如果我发现我缺少快乐到了连这也要饥不择食的地步,那么我该做的不是再去寻找更多的廉价麻醉剂,而是一定要开始真正的解决方案、真正能改善我处境的东西,那些能让我工作效率提高、得到市场认可、得到社会地位的东西,来保持自己对这种低级娱乐的不渴望。 喜欢阴阳怪气的东西,是赤裸裸的想用别人的 “代骂” 来合理化自己的消极的向下适应行为, 干久了,会丧失从这天鹅绒内衬的棺材里爬出来的能力。 世界黑暗,恐怕是自己钻墓穴的结果。
2. 看信源作者的成熟程度#
这种成熟程度,主要是指 ta 看到希望的能力。
成熟有两重境界,一重是看到问题,一重是看到希望和方案。这两者需要被高度关注。 这道理很简单,看到问题,对稍微有点经验和阅历、智能稍微敏捷的人是很容易的。老是关注一些只能看到问题,却没有看到方案 —— 甚至看到希望 —— 的能力都没有的人的话语,我在享受 “果然这位大神跟我一样对这不爽,说明我不爽得很有道理” 的共鸣快感的同时,
也会越来越深的沾染绝望
。 我所仰望的大神都没办法,自己不是更没办法? 所以,只负责指出问题,不提供方法甚至希望的信息源,不能说一个都不要(毕竟有一些示警作用),但至少要和能提供方法和希望的信息源保持一个 1的比例。 不然不如早点预定抑郁症床位。 为什么说这是成熟的两重境界?因为后者比前者遇事更不容易慌张,做人更容易从容和不反应过度。 这给人的主观感受就是更成熟。
3. 看信源作者的动机#
不是说功利的动机 —— 比如赚流量、赚带货、赚荣耀感 —— 不可行,这个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过度。
iii. 看信源相关人的表现#
赞同该信源的人的动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性,心理状态如何,健不健康? 反对该信源的人的动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性,心理状态如何,健不健康?
这个信号极其重要,可以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警讯
比如一位答主我超级反感,一看评论区 “恶评如潮”,可以把恶评者自己的动态点开一看,大片大片的三无用户,再看看恶评者自己的动态,大量的主要关注是游戏动漫,点赞的都是阴阳怪气的答案,自己写的回答往往是尖刻讽刺没有内容,而且显然自己悲观、暴躁、抑郁。这时就要留神了,因为我这时候和 ta 们的看法一致,要仔细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看看支持 ta、为 ta 辩护的这些用户的动态,一样看看答题数、答题质量,看看点赞的倾向。有时候会看到另一群一样的三无暴躁用户。这说明这位答主还是负面性概率较大。只不过负面在不同的方向上而已。只有看到赞成的大部分用户都比较理性,相当比例的用户有干货、而且看起来有阅历、有经历,情绪稳定成熟乐观。这才是放心关注的绿灯。我是来找支撑自己的浮木的,不是来找拽自己沉海的铅球的,不是吗?
iv. 最后,善用屏蔽#
不要乱点会把推荐算法招来的关键词,及时屏蔽我不想要的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教影响算法,抑制收到的无效信息量。 利用 rss 来整理信源就是一种很好的去除杂声噪音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六。警惕感动#
感动等情绪是一种人类的心理反射系统,我们碰到攻击会愤怒,遇到友善会亲近,看到自己的心理同类有良好回报会有喜悦感,例如看到头身比大的毛茸茸的幼兽会有保护欲和亲近欲,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是为了让大脑发育不健全的个体有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即使没有受过教育,根本不识字,不了解任何文化传统,也能大体有效的趋利避害,这种本能非常强烈,并且有激素,基因等物质生理性基础,改变的成本极高。
一个社会如果自己约定与这些本能差距过大的习俗规范,会产生很大的额外成本,如果这个成本不能因为对所处环境的特殊适应带来足以抵消成本的收益,这种社会最后是会失败破产的。
但是,这种机制也有一个极其重大的隐患:
它是操纵人的程序后门。
巧妙的运用触动人的这些情绪按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像操纵机械一样控制人的情绪,并通过这些情绪控制人的决策和行为。
想要拥有实际人格,想要确保人除了尊重你的意愿和利益别无从你身上获取其他的妄念,就要从 “控制管理自己的感动” 开始,从建立将 “意图感动” 视为极端危险的恶意侵犯的本能开始。
想要改变我的决策,只有一个合法途径,就是逻辑说服。
蓄意感动人是一种道德败坏,虽然我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确实很好用,但是应当尽力去避免。谁放着逻辑说服的路线不走,要利用我的动物本能,尤其是有明确主观意图、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策略的这么做,这人就是我的敌人。
同时,我也不能将 “感动人” 视为一种可选的方法。这是道德败坏,不蓄意感动人应该是一种操守。但这也不代表我不会 “感动”,能坚守这些原则的前提恰恰必须是要能洞若观火的看到谁在诉诸感动。知道怎么作恶,但要克制住自己不去作恶以牟利。
感动可以作为一个有一定重量的砝码,但是天平本身必须是理性思辨,冷静计算。
被感动的感觉很美好,但是这种美好的感觉是要收取费用的,尤其是对于很多女生来说。
七。冷姐回答问题的步骤 / 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通常,我会去回答的问题是当前无人回答、没几个人回答或有明显不正确的回答的,题目及其补充说明的至少一部分涉及我过去看过的书刊或其他媒体的资源。
要解决任何问题,首先要定义这个问题。复杂问题可以被拆分成多个较小且容易定义的问题。看几遍题目,提取其中的信息,寻找其中的事实错误或逻辑错误,简单回忆是否回答过类似的东西。
- 若提问者对问题整体或其部分内容的定义有明显错误,则指出错误就是可行的回答。
- 若回答过,可从手机版知乎检索过去的回答,复制粘贴再改一改。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不断迭代改进的斐波那契回答。
- 若没回答过,则搜索题目谈到的概念、新闻、论文、假说、理论等,看看相关文章大概是怎么讲的。提取较新的文章中的信息,寻找其中的事实错误或逻辑错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以进行下面的步骤。
- 整理信息要从数据出发,寻找可能的联系和线索。
为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可以在当前条件下制定一个或许可行的计划或方案,执行计划或方案,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可以反复执行这些步骤,直到得到看起来可行的结果。
- 若其他回答明显不正确,可从其错误入手结合上面的方法。
八。警惕新冠疫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从健康的角度看,疫情会不会好我们不知道。
**1. 新冠有不容忽视的反复感染能力。** 从国外三年实践的经验来看,虽然短期内复阳的概率不高,但是一年感染一次恐怕完全有可能。
2. 新冠长期多次反复感染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
由于全球疫情也只有三年,所以现在的研究只能建立在极多次反复感染的人还极少乃至没有的基础上,我们的学界尚未有统一的,权威的回答。 但是假如人类在一二十年之内不能完全战胜新冠病毒,考虑到目前新冠极快的变异速度,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比例不低的人反复感染数十次新冠,那么这批人的平均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会发生什么变化?
被反复感染二三十次乃至更多次的病,在新冠之前只有感冒 / 流感,消化道感染和表皮伤口感染。 而新冠的伤害能力是远超这些感染的。另一方面,古代更厉害的那些传染病在次数远少于二三十次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把人干掉了。 因此人类应对传染病确实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无经验可循的阶段。
美国这两年人均寿命掉了两岁。会不会二十二世纪的人回头看,新冠能够把人均寿命或者人均健康时间拉下十年以上乃至更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现在的人很难甘心接受的。
3. 我们目前没有特效疫苗和特效药#
做好最坏的打算,人类在短期(至少十年之内)无法解决新冠疫情。
因此,我不得不很遗憾地把自己的预期寿命先下调十年,这代表我人生中的很多计划都会因此提前或加速,很多以前觉得时间充足的议题现在必须要加以考虑,很多感兴趣的领域可能要暂时被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