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is

lapis

理解以真实为本,但真实本身不会自动呈现

大圖書館報告第一期第二章:社會

大圖書館報告第一期第二章:社會#

date: January 15, 2023
slug: 16
status: Published
tags: 大圖書館報告
type: Post

1. 進攻需要明明的拔劍,堂堂正正的直視對方的雙眼#

類似於五毛、美分、南拳、easy girl 一類的

非自嘲性,由 A 對 B 使用的貶義標籤

,是人類對語言最大的惡用質疑。這種殺人於無形的暗器,對於有這個動機而又必須逃脫責任的人來說,的確是大好利器。但是,做人的原則之一就是不要

暗算

。這樣做確實會導致不容易取勝,但是在另一方面有重大的多的意義 —— 這樣的人,別人不會隨便懷疑 ta 已經不宣而戰。不會隨便招致惡意。

2. 如何看待白岩松重新定義「爹味」,稱應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學習型」父母#

一定程度上的媚俗討喜。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高大上的概念,但是往往沒有實際操作的方案。

舉個很現實的例子:

不知多少父母覺得自己已經鬆弛到近乎高位截癱了,但是子女仍然認為父母處處指手畫腳。

浴中奇思:我們不能理解上一代看不慣我們這一代 —— 假設我有一個女兒,而此時的中國大概率白左思潮橫行。如果她告訴我她想參加一個裸體示威遊行,我支不支持?如果她告訴我她有好幾個炮友,我支不支持?如果她告訴我她喜歡開放性關係,想要去參加 impact,我支不支持?我大概率是不支持,至少看不慣的。但是這樣我不就成了原生家庭父權制邪惡男權的代表了?我束縛了女兒的性自由權,公民的遊行示威權,我束縛了她 XXXXX 諸如此類的辯經話術。兒子同理,假如他上到高中,16 歲突然告訴我他想輟學去組樂隊,或者告訴我他喜歡男性,以後不準備要孩子了,我該怎麼辦?假如 ta 不是我的孩子,那我大概會尊重,祝福,理解 —— 但是現在我真的有頭牛

厚禮蟹。

一大堆教育問題在所謂 “平等”,“寬容” 的大旗下根本沒有解決方案。高舉 “非暴力”、“平等”、“寬容” 概念賺年輕人掌聲的人,很大一部分不是在信口說假話、空話,就是自己運氣好從來沒遇到過這些問題所以就覺得別人做不到是別人水平低。很多家庭的父母沒有這個條件,能力去 “陪伴”,去 “平等”,有些情況不是 “平等” 和 “博愛” 能解決的。

不是因為子女和父母就應該不平等,而是這個 “平等 “不是上面這些人的” 平等” 平等不是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不是因為父母應該要對子女使用暴力,而是暴力的定義不是這些人嘴裡的 “暴力”。非暴力並不是 “你憑什麼打我”。這些極其討年輕人的喜歡,但其實是在害人

3. 不陰陽怪氣#

首先,人有信仰的自由。這意味著人的信仰到底對不對、好不好,其實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去評判的,只有客觀現實有資格評判。換句話說,其實你只能幫助自己通過自己的命運、憑著自己的判斷認定 “這是不對的、這是應該解決的” 的人。如果對方自己不認為這是不對的,你其實沒有立場去評判 ta 們對不對,只能止步於自己拒絕感染和自我隔離。否則僅僅是強迫對方接受那是錯誤,本身就是暴力,本身就是罪 —— 你不能通過成功的犯罪證明犯罪必然失敗,這是邏輯荒謬的。這個啟蒙教育不能由你完成,只能由客觀世界完成。你只能有效幫助那些已經被客觀世界叫醒的人,你不能代替客觀世界。

陰陽怪氣者有什麼偉大而正義的原因所以要陰陽怪氣,這不需要我擔心,總之生活環境中不斷被這些陰陽怪氣的東西擠占是不健康的。環境中的危險不需要通過陰陽怪氣者來提供;客觀的建設性答案自然也無法從陰陽怪氣者的口中得出。

很多人嘗試不使用陰陽怪氣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也就是 “我好好說”,但卻總是失敗,根本的問題在哪?在於首先這個 “好好說” 本身往往成色不足,只是相對於 “直接開罵” 好一些而已,但實際上仍然是一種強加掩飾的憤怒表達。對方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罪,或者至少不接受自己不經合法合理的程序而被人私自認定有罪,而你的 “好好說” 本質上只是 “你無疑有罪,但我減輕 / 免除懲罰,還不謝恩”。換了是你,你會覺得這樣的 “好好說” 是可以接受的嗎?從第一步就已經確立了敵我關係,對方還能受你的積極影響的概率當然要大打折扣。所以,你要解決問題,首先起碼要把這個審判心先收起來。人不能判斷人,這不是你的權利。 你的父母、師長、領導、配偶能判斷你,要麼是經過你自己、要麼是經過命運授權的。這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當然權利。你不對這一點融入骨髓,你是無法在影響力上獲得有效的突破的。影響力能超出自己的職權範圍之外,能影響素不相識、沒有利害關係的陌生人,這是很重要的門檻。** 這個力量是源源不絕的,是沒有天花板的,絕對值得你花巨大的功夫去爭取和積澱。** 而要學習,應該向誰學習?當然是多向行家學習,向不靠陰陽怪氣而能影響別人的人學習。

4. 負面螺旋#

世界是什麼樣,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這還不是指你要如何如何努力來改變山川河流、社會秩序…… 這類豪言壯語,而是首先指社會本身像 XX 一樣,能夠毫無破綻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瞬息萬變的 “此面向敵”。你的滿含怨恨的瞟它一眼,在你看清之前,它就會瞬間把通向絞肉機的傳送帶給你裝飾的金光閃閃,祥云繞繞。以最快的速度送你上路。這事不公平的地方在於 —— 你抱怨,世界就會安排一堆人來給你附和,伺候得你舒舒服服,讚頌你光榮正確,敲鑼打鼓給你風光大葬。你努力,世界卻要安排一群人出來跟你說 “都沒用”,嘲笑你、諷刺你、咒罵你甚至打擊你。不過若非如此,努力又有什麼可貴的呢?

在你不摘下眼罩的前提下,你想問怎麼能讓屋子亮起來,你說何解?“那我怎麼判斷是我沒摘眼罩,還是摘掉了眼罩而天真的是黑的?” 很簡單,後者看得見點亮的燈。


這個現象著實有趣,我身邊有一個極為好用的,反映負面螺旋的樣本。

5. 社會輿論的缺席審判#

知乎上有個提問:求助廣大知友!!!女兒三年沒叫過我一聲 “爸爸”,是我的問題嗎?實際上這是一個由女兒自己假冒父親的身份提出的問題,是一場基於互聯網的 “缺席審判”。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似乎是要找很多人來進一步的證明自己做得完全正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這整個行文以及這個 “缺席審判” 的機制,在客觀上都起到了大概率防止讀者做出任何有利於父母的判決的效果,不是嗎?其實女兒自己已經判了父母有罪,而且已經自己執行了,只是在苦惱父母並不甘心認罪,

所以要再建立一個父母完全沒機會抗辯的特殊法庭,向一群完全沒有經過辯方挑拣、而且有特殊機制篩選的陪審團提交起訴書,要用這個創造出一個合意的判決來,進一步證明自己是公正的、正義的、受到廣泛支持的。

要改變這個 “找到足夠的同盟軍就可以正當的攻擊 / 報復” 的行為邏輯,要改變這個 “活著就為了爭口氣”、“公平正義(以牙還牙)至高無上” 的做人做事的邏輯。做事不要思考 “憑什麼”,而要思考 “為什麼”。要學會利用令人不能不順從的物理和社會規律去直接解決 “為什麼”,而不要沉溺於 “召集同盟軍解決‘憑什麼’” 這樣的愚蠢而無效的邏輯。要停止不斷的證明自己是正義的、純潔的,從而指望用這個 “免受害證明” 去向 “大眾輿論”“討公道”,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通向軟弱和無能、最終會被人冷酷的拋棄的毀滅之路。

6. 一名高三生。最近了解到 COP15 的生態保護計劃,希望能夠為目標的實現微薄的力量,什麼是我需要做的?#

泠姐的回答:

建議專業、職業、發展方向都不要跟 “COP15 的生態保護計劃” 扯上關係。“貢獻微薄的力量” 可以用照章納稅、進行生活消費等實現。

在 COP15 峰會上,許多國家的代表在慶祝,但有些國家的代表表示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到。在會議的最後階段,民主剛果(剛果金)、烏干達等非洲國家的代表十分失望。他們想要為保護計劃搞到更多資金,但是最終版本的協議沒有提供。烏干達代表稱協議為 “欺詐”。非洲代表團的一些成員抗議談判過程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認為該協議 “不會在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這說得相當委婉。事實是,急於取得某種 “勝利” 的政客們讚揚著一項沒有強制執行方案的、沒有問責制度的、沒有特別提及商業捕魚或農業的、不具約束力的生物多樣性協議。協議沒有強制要求公司跟蹤或披露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跨國公司、化石燃料行業的環境影響不會自行衰減。協議沒有為商業捕魚和農業設定明確的目標。這些是化石燃料行業之外對生態破壞最嚴重的行業。各國最終同意,到 2030 年,所有公共和私人來源對生物多樣性的資助必須增加到每年至少 2000 億美元。這包括富裕國家每年捐助至少 300 億美元給低收入國家。2000 億美元的數字遠低於相關研究顯示的 “完全保護和恢復” 所需的約 7000 億美元,而且你很難期待這數字得到落實 —— 新冠疫情以來,富裕國家對低收入國家的舊資助方案有不少已經暫停,還沒有恢復。

  • 世界銀行的 “全球環境基金” 撥款給中低收入國家的速度極慢。法國和歐盟的代表強烈反對設立新的基金來援助中低收入國家。結果是,他們打算在全球環境基金下建立一個信託基金,並 “呼籲” 改善全球環境基金的流程。
  • 世界銀行承諾應對氣候變化,並在 2022 年為氣候相關投資提供了創紀錄的 317 億美元,但同時還在化石燃料項目上投資近 150 億美元。這包括一條天然氣管道,橫跨土耳其、將天然氣從阿塞拜疆輸送到歐洲。

2022 年 8 月,民主剛果(剛果金)開放在大片森林(包括大猩猩棲息地)進行石油開採。在一次發布會上,剛果金官員稱 “我們的優先事項不是拯救地球”,然後擦汗。我們可以對他說:不用冒汗,夥計。這不是任何人的優先事項。在格拉斯哥的 COP26 上,196 個國家和地區承諾 “重新審視和加強” 他們的減排計劃。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兌現改善氣候計劃的承諾,岡比亞算是裡面做得好的。

協議完全沒有解決如何公正地分享 “數字序列信息” 的好處 —— 許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和地區無法控制其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被他國和跨國公司商業化,無法從中取得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

協議沒有給出方案去解決減排值的準確性問題。

  • 2022 年,德克薩斯州油氣田裡用來防止甲烷逸出、減少排放量的數台設備沒有正常工作,這種現象在全世界可能相當普遍。這些設備故障時的排放量是正常狀態的五倍。過去十年間測定的油氣行業減排值很可能是搞笑的。
  • 美國一些地方種樹來提供碳固定量、對外銷售排放額度,但是野火已經消滅了這樣種下的一些樹木,對應的排放量沒有被正確計算。這意味著不少歐美公司靠買排放額度搞的 “減排” 或 “碳中和” 是一本本爛賬。

當然,這項協議無法比它的前任(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做得更糟,後者未能實現制訂時吹噓的任何一個目標。有科學家稱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問責機制,但你可以更直接地指出,原因是

人類在當前階段無法統一執行這類計劃

遠離這種東西。將人生搭在這上面,會變得不幸。

有條件的話,你可以設法成為億萬富翁或當權者,然後用你的財力或權力驅動降低氣溫的地球工程。一旦成功,其直接影響可改善超過 30 億人的生活條件,其間接影響足以挽救至少數十萬個物種。

7. 陷入精神內耗該如何處理#

什麼是內耗:悶在肚子裡想心思,讓自己焦慮不安。然後呢?然後沒有形成任何結論、沒有任何可輸出的產品。然後第二天再來一次。腦袋裡面跑過一百萬字,沒有一個字流出,也沒有一粒米大的物質結果。

不通於外,謂之內,不形諸物,謂之耗。

第一,不要自言自語,找個人說給人聽。#

很可能沒人想聽你的胡言亂語,

那就一遍又一遍組織好語言,直到到有人能聽、想聽。說給不能不聽或願意試試聽的父母、親戚、朋友聽。寫出來讓別人看到也行。

必要的時候花點錢去請治療師聽也行。

總而言之,

不要停留在自言自語上。

第二,無論是寫滿字的筆記本,還是焦慮時捏的泥巴人,要出產物。#

這東西如果有人願意買,那你這就自然不叫 “耗”。

如果沒有人買,那麼就奔著能賣出去努力打磨。

每一輪出來的東西沒有上一輪好或者和上一輪一模一樣,都是不可以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改進,那就強行做點改變 —— 總而言之,不要單調重複。

一個在和別人交談,並且在生產有人購買的產品的人,從定義上講就不再是一個內耗的人。

8. 如何反駁 “擺就擺(玩就玩),我沒有浪費生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已”#

浪費生命有三個定義。一個是沒有改善和延長生命自身。一個是沒有留下足供自己咀嚼、回味、探索的回憶。一個是沒有留下可供 ta 人運用的貢獻和遺產。如果你做了一件事,這三種收益都沒有產生,那麼這段生命就是浪費了。生命是否浪費,和你過得是否快樂沒啥具體的關係。但你如果能理解 “生命沒有被浪費” 所蘊含的巨大的幸福,你會發現這種幸福能對抗幾乎所有的不幸和痛苦,以至於你客觀上會比較快樂。

如果你可以用 “玩” 的形式達成這三種價值 —— 哪怕其中之一 —— 那麼 “玩 “這個形式本身就沒有什麼可被詬病的,旁人也無從詬病起。

1)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壓力是很大的。#

你很喜歡嘛,那你應該好好做,而且應該做得好才對。結果你喜歡的事你都沒好好做,做得也不好,別的事要怎麼辦?超級喜歡打遊戲,遊戲打來打去中下游而已。超級喜歡看漫畫,漫畫看了到底說了些啥都記不太清。喜歡如果不能導致專精,很快會帶來巨大的沮喪感甚至絕望感,輕而易舉的指向 “我一無是處,一事無成”。而一旦有了 “專精” 的要求,就會要求你鑽研、要求你學習、要求你練習、要求你較真、要求你技術全面,要求你不斷誠實的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短板。—— 這不就又回到了 “厭學” 的老路上了嗎?難處就在這了 —— 如果你沒有把不喜歡的東西玩好的能力,你喜歡的東西也就要省著玩。因為一旦放開了玩,遇到這個階段容易把自己喜歡玩的東西玩毀(ruin)了。回頭喜歡一樣玩一樣,玩一樣毀一樣,更加悲催。

2)最能帶來開心的,恰恰是把自己明知必要但不喜歡做的事做成了。#

這個你做上幾次就知道了。一些你超級不喜歡做的事,形格勢禁不得不做,於是捏著鼻子做了,結果一下還做得很好,很有感覺,做出的成果還挺漂亮。這個感受要比 “玩喜歡玩的東西” 快樂得多。讓你害怕的東西也不過如此,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了呢?它給你帶來強烈的自由和解放,會突然讓你覺得天下無事不可為。世界都變大了。

所以,會玩的秘訣恰恰在於時不時要玩一下自己不喜歡玩的東西。

只玩自己喜歡玩的東西,並不是正確的策略。

9. 所謂人才浪費#

讓別人充分意識到你的才能,相信你的才能,顧慮你的才能不能充分發揮,這是你的責任。因為任何原因對方沒有意識到你的才能,哪怕這導致了對方自己的重大損失、甚至損失超過了你自己也罷,

解決這個原因

的責任都在你自己身上。人才要學會自己發光,不要把希望寄予在他人身上。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