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準則,認知與如何快速入門一個新領域#
日期:2022 年 11 月 21 日
標籤:周報
類型:文章
首先,沒有人永遠都是對的,只要是根據事實證據來做理性的邏輯推演,我們就應該給予尊重。如果有相反的意見,既然作者已經把推理過程詳細解釋了,那麼盡可以就事論事指出邏輯錯誤之處。這是一個互相切磋的過程,個人初始結論的對錯不要緊,重要的是論證必須遵循嚴謹的邏輯。但是如果不做邏輯推演,直接下結論,那就是空喊口號,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連結論都懶得敘述,直接做人身攻擊,這樣的喷子不只是沒有貢獻,而且是負面的存在,妨礙了眾人格物致知的努力。
在互聯網時代,新訊息即刻傳遍全球,決定認知是否正確深入的因素,不再是物理距離的遠近,而取決於搜索訊息的效率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訂閱可靠信源十分重要
舉個例子,假如我想要入門心理學,我會怎麼做?#
- 在微信讀書裡搜索心理學相關書籍和書單
- 百度百科搜索心理學
- 去 B 站看一下有無心理學相關知識
其中,微信讀書中檢索到的心理學書籍提供的是入門 / 系統性的心理學知識,但是多為某一領域的垂直知識;百度百科提供的是全面的,百科式的概覽,未必有我想要的知識,並且其權威性在某些方面我不認可;B 站能檢索到的心理學知識大致有兩種:大學的心理學網課 /up 主的心理學科普知識。
總之,我們在入門一個領域之前會得到大量的信息,面對這些內容,假如沒有足夠的動力的話我們會一籌莫展。
一方面收集信息是沒有盡頭的,比如了解到「用戶體驗」這個關鍵詞,你或許又會從搜索引擎中得到「用戶體驗地圖」這個知識點,從而無限地去延伸開,想要面面俱到的心,在剛接觸某個領域的時候還是相當強烈的;另一方面,對待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會不知道如何下手,究竟從哪一個知識點開始入手,這可是個難題,如何把收集到的信息串聯起來,如何規劃一個合理的學習路徑,更是難上加難;甚至是,當你硬著頭皮選擇了一個知識點開始學習,也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看了很多,卻始終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就像我們在寫作之前需要先擬一份寫作大綱,系統性學習新領域的知識前,我們應該先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和學習路徑,把學習步驟整理清楚再有序地,按部就班地去學習。沒有知識框架,我們就只是在零碎地接受信息,難以真正認識這個領域,也難以將所學應用起來。
當然,千萬不要陷入「唯框架論」和「唯底層思維論」的陷阱。框架的唯一和最終目的只能是輔助學習,天天沉迷於學習框架和底層思維是越俎代庖。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需要框架和填充物的通力合作。
這一理念我在之前的一周漫談中提到過。
如何搭建知識框架?#
確定搜索範圍,廣泛搜集資料,建立初步的結構框架#
搜集大量的資料,梳理出領域內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並對知識點進行扫盲,要求我們做到博觀約取。搜集資料後要仔細做好分類,整理出一個大致的結構;它可能只是泛泛給出一些方向,可能還不成體系,各個知識,技能間看似也毫無關係,但是不用急,只管列出來,簡單整理合併。這一步的任務只需要盡可能地掌握信息,目的是初識這個領域,最好能遠觀大象而不是靠近它的一根腿端詳,盡量把大象的全貌描繪出來,而細化和整理諸如大象有幾顆牙齒的問題,那是後面的事情。
完善知識框架#
在建立起一個相對龐大的知識框架之後,我們需要仔細審視這一份框架,將其精細化。這個階段相較搭建過程來說更為關鍵,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對領域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它是一個地基,領域知識大廈的構建就依據於此。當把大象的全貌描繪出來之後,我們就需要去細化一些細節了。在粗略地搭建框架時會碰到非常多的概念,這個時候需要把概念拆解掉。這個階段可以盡情地順藤摸瓜,直到沒有新概念再出現為止。 @[[MECE 分析法]]
修正,合併和建立聯繫#
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繫,將相似,相近的知識點鏈接到一起,根據這份框架和所搜集到的資料,就可以規劃出一個符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學習計劃了。
學習並應用#
學習無須多言,需注意學到的知識在整體的知識框架裡居於何處。
應用:
接下來就是去尋找應用場景,結合一些案例,它可以是你的實踐,也可以來自你的觀察。你需要將這個知識具體化、情境化,知道如何在問題中運用學到的知識,才算是真正將這個知識內化。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問題是有共性的,雖然各自不同,但本質都可以用一個方法去解決,這時候,就可以將這個主題抽象成一個模型,它包含這些知識及其之間的聯繫,包含主題知識內容對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我們輸出的這個模型,就是對這個知識框架的應用。 我們會擁有大量屬於自己的知識「模型」,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將知識內化的呈現。 當你能夠輸出模型,並能從模型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踏入「專業」的行列了。
最後,還要根據行業變化實時更新知識框架#
補充、更新知識框架,需要在實踐中的積累以及開放的心態,定時去更新檢閱自己的知識,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捕捉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找機會將其拓展補充到框架之中,讓自己的知識框架和內容保持新鮮生命力。
- 如何處理好行政工作中「積極」和「越權」的區別
- 如何處理好個人興趣與專業方向的區別
- 如何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參考意見]]
精神食糧是那種你吃了之後可以安心睡覺或者鼓起勇氣繼續生活的東西,不是精神鴉片;數字設備中根本就沒有精神食糧,只會看了更想看,更焦慮。